1999 年時,聯華電子與台積電的勢力可謂不相百仲,雙方拉大實力差距就在 2000 年那一年。故事背景是這樣的:
聯華電子 (UMC) (簡稱聯電)
1979 年 9 月,政府主導成立「聯華電子籌備處」。1980 年 5 月,由曹興誠、宣明智、劉英達正式創立「聯華電子公司」,初期生產音樂用 IC、電子鐘錶用 IC。1985 年,聯電的營業額達到 12.9 億元台幣,獲利 2.17 億,創下當年台灣民營企業獲利第一的紀錄,亦是第一家由政府主導,移轉營運成功的半導體公司。
1995 年,聯電決定從整合元件製造公司 (IDM) 轉型至晶圓代工專業公司,並且把旗下 IC 設計部門獨立分拆出來,分別成為聯發科、聯詠等晶片設計公司,聯電則專注做晶圓代工。
1999 年,聯電進行「聯電五合一」方案,合併集團旗下的聯誠、聯嘉、聯瑞及合泰等四家晶圓代工公司。完成合併後,聯電的晶圓代工規模大幅擴張,市佔率追貼台積電,對台積電構成相當大的威脅。
德碁半導體 (TI-Acer)
三星 (Samsung) 大老闆李健熙,邀請宏碁 (Acer) 集團董事長施振榮、工業技術研究院的史欽泰和台積電的張忠謀三人,去韓國參觀三星電子的現代化工廠,目的是嚇阻三人不值得再投入 DRAM 的業務。但施振榮沒有退讓,於 1989 年與德州儀器合資,成立德碁半導體。
1990 年,德碁工廠正式營運,可是德州儀器的研發部設在美國德州達拉斯,而最先進的工廠卻在中國台灣 (簡稱台灣),技術就慢慢落後並逐漸失去競爭力。德州儀器最終決定放棄記憶體事業,宏碁就承接德儀手中的德碁股份。同時,施振榮找 IBM 取得技術授權,讓德碁成為純晶圓代工。
德碁是採用會員制 (Club Member) 的晶圓代工廠,可惜後來發展並不順利。2000 年,施振榮邀請台積電入股德碁,並協助德碁轉型。
台積電併購德碁及世大
2000 年時,張忠謀為了短時間内擴大產能,作了大膽的決定,在三個月內先後併購了德碁及世大半導體兩家公司,以應付客戶短期產能需求。其後,張忠謀決定合併德碁與世大兩間晶圓代工廠,並由曾繁城統籌整個生產系統,打下台積電江山基礎。
台積電併購了德碁及世大半導體兩大公司,不但要支付大筆費用,還承繼了設備折舊等成本,使得台積電次年的營運成本增至 895 億元,造成當年的毛利率跌至不足 30% 的低水平。然而,隨著折舊及費用攤提逐漸減少,毛利開始回升,2004 年後毛利率已回升到 40% 以上。
併購雖然帶來幾年的成本劇增陣痛,但最重要的是,台積電的營業總收入迅速從一年七百多億元,增長一倍多到 1,692 億。張忠謀把聯電的差距拉大一截,自此之後,台積電的營業額就跟聯電越拉越遠,市佔率從原先相差幾個百分點,拉大到兩位數的差距,最終導致聯華電子退出 7 納米和 5 納米的競爭行列。
(風險提示:以上觀點僅為個人看法,不代表所在機構的官方立場與預測,亦並非任何投資建議,本文目的只為傳遞資訊。本人不保證文中全部或部分內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或及時性。
版權聲明:本文已註明資料及圖片的來源及出處,若涉及版權問題,請通過電郵聯繫本人。)
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