晶片產業離不開美國矽谷 (引言)

 

幾乎每一個晶片都與矽谷有關聯,最起碼是用加州 EDA 軟件供應商設計和製造的工具生產的。當其他國家發現憑一己之力不能跟上時,它們便徹底融入矽谷的供應鏈中,這樣就能成功。歐洲擁有半導體專業知識孤島,尤其是在生產晶片所需的機器和設計晶片架構方面。韓國、日本和中國台灣等亞洲國家或地區,從根本上依賴美國的工具、軟體和客戶。個人方面,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,獲准持有美國最高機密安全許可證,方可為美國軍方開發電子產品。

 

***

 

香港裝配半導體 (第十章)

 

不說不知,原來仙童半導體 (Fairchild Semiconductor) 早在  60  年代,已在香港 牛頭角恒業街的一家涼鞋廠租了一個地方, 把在加利福尼亞州生產的半導體,運往香港進行最終裝配。1963  年,香港工廠第一年投產,已組裝了  1.2 億件產品,香港的勞動力成本不但低廉,而且品質非常好。仙童是第一家在亞洲進行海外組裝的半導體公司,隨後不久,仙童再在馬來西亞檳城開設工廠,半導體行業開始進入全球化。

 

***

 

半導體幫中國台灣解決經濟和政治兩大難題 (第十二章)

 

越戰結束後,美國對中國台灣 (簡稱台灣) 的安全承諾變得搖搖欲墜。經濟部長李國鼎意識到,台灣島上的半導體工廠越多,與美國的經濟關係越密切,台灣地區就越安全。德州儀器可以同時幫助台灣解決經濟和政治這兩個問題,就在 1968 年 7 月, 德州儀器董事會批准在台灣建造新工廠。

 

***

 

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,以韓制日  (第二十三章)

 

矽谷應對日本競爭者的方式,就是培殖韓國人來削弱日本的實力。在 1986年,美國威脅日本說,除非停止傾銷廉價的  DRAM  晶片,否則將徵收關稅。此後,東京同意限制其對美國的晶片銷售,並承諾不以低價銷售晶片。這為韓國公司提供了以更高價格銷售  DRAM  晶片的機會。

美國不僅為韓國提供  DRAM  晶片市場,並將頂尖技術轉移到韓國。例如美光提供  64K DRAM  晶片的授權予三星,讓三星學會許多工藝流程,最終令韓國發展成為世界領先的存儲晶片製造中心之一。

 

***

 

日本錯失微處理器及個人電腦市場 (第二十八章)

 

在  80 年代,大多數日本大型  DRAM  生產商都未能推動創新。1981 年,在日本 DRAM  巨頭東芝,一位名叫舛岡富士雄 (Fujio Masuoka) 的中級工廠經理,發明了一種新型記憶體,它與  DRAM  晶片不同,可以在斷電後繼續“記憶”資料。可惜,東芝忽視了這一重要發明,最後是英特爾將這種新型存儲晶片,後來稱為“快閃記憶體” (NAND)  推向了市場。

 

不止於此,日本晶片公司犯下的最大錯誤,是錯過了個人電腦的崛起。沒有一家日本晶片巨頭,能夠像英特爾成功地轉向微處理器或個人電腦生態系統。日本的  DRAM  公司一直忽視微處理器市場,直至 1993 年,美國重返半導體發貨量第一位。1998 年,韓國取代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  DRAM  生產國。

 

***

 

德州儀器否決張忠謀 無晶圓廠構思 (第二十九章)

 

70 年代中期,當時張忠謀還在德州儀器工作,他就開始考慮創建一家半導體公司,生產客戶設計的晶片。1976 年 3 月,張忠謀向德州儀器的高管們介紹了這一創新的商業模式。可是,當時市場上還沒有任何 “無晶圓廠” 的公司設計晶片,德州儀器的高管認為 “無晶圓廠” 模式並不可行,所以否決了張忠謀的建議。

張忠謀在德州儀器工作了  20 多年後,因為被排除在執行長接班人選之外,並被派到不重要的職位,最終選擇離開德州儀器。

 

***

 

英特爾低估移動市場,鑄成大錯  (第三十三章)

 

在 90 年代,因為英特爾 (Intel) 與微軟 Windows 作業系統的合作過於強大, Arm  無法挑戰它們在個人電腦市場的地位。不過,Arm  的節能架構很快在小型可攜式裝置中流行起來,因為這些設備必須節約用電。

 

英特爾在個人電腦處理器銷售收入高峰時,決定不進入移動業務,就算蘋果公司的喬布斯 (Steve Jobs) 想找英特爾製造最新的iPhone晶片,英特爾也拒絕了,喬布斯唯有轉向 Arm 架構。事後證明,英特爾的預測是錯誤的,但為時已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