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斯麥 (ASML) 在高端光刻機領域中擁有壟斷地位,但它的壟斷地位是如何形成的呢?那就非要從它的前世今生說起。筆者閱讀了由荷蘭作者 René Raaijmakers 所寫的 ASML’s Architects,中文翻譯本的書名為《光刻巨人:ASML 崛起之路》,書中詳細敘述了 ASML 由誕生走到最終上市的波折經歷。
1971 年 9 月,飛利浦成立一個由飛利浦物理實驗室 (Natlab) 和 飛利浦的半導體和材料部 (Elcoma) 聯合專案,嘗試開發光刻機。在這個年代,美國公司
GCA 是光刻機市場的領頭羊,飛利浦管理層最後決定盡快結束光刻機這個虧損項目。可是,一眾大公司都沒有興趣收購飛利浦的光刻機項目。1983 年 9月,飛利浦無奈地接受一家荷蘭小公司「先進半導體材料公司」(Advanced Semiconductor Materials, ASM) ,雙方合資成立 ASML,接手飛利浦的光刻機項目。
賈特·斯密特 (Gjalt Smit) 被獵頭公司挖去擔任 ASML 第一任首席執行官,負責領導一個士氣低落、被飛利浦拋棄的團隊。不過,斯密特很快就確定了 ASML 的定位:一家只進行研發和組裝的公司,在當時是前所未聞的新模式。斯密特還為 ASML 的企業文化注入了一個新元素:在任何缺乏經驗的領域,聘用外部專家。
當時,美國剛剛開始邁出從大型積體電路 (LSI) 到超大型積體電路 (VLSI) 的一步。斯密特看到機會,如果 ASML 成功地為生產 VLSI 供應最佳的光刻機,那麼半導體行業就會被 ASML 拿下。
斯密特向董事會提交了一個天價預算方案,選擇是:斥資 1 億美元或倒閉。斯密特解釋,ASML 必須爭取第一名,這是唯一的生存機會。不過,董事會拒絕了這個天價方案,飛利浦和 ASM 只允許各增加 150 萬美元的投資。
當時飛利浦正投入一項大型項目 – Megachip 存儲晶片項目,飛利浦的半導體和材料部 (Elcoma) 向 ASML 訂購了一台正在開發的 PAS 2500 光刻機。同時,ASML 已獲得了飛利浦物理實驗室 (Natlab) 對電動晶圓台的技術支援,這促使將來 ASML 晶圓台的定位和對準精度比競爭對手高很多。
1984 年,ASML 成立還不到一年,斯密特就抓住機會在 SEMICON West 展覽會上大力宣傳,並刊登一則大膽的廣告:“ASML 展示的產能讓 GCA 和尼康都不敢看”。“ASM Lithography presents some wafer stepper numbers GCA and Nikon would like to ignore,”。 雖然當時 ASML 的工程師還在飛利浦工業園區的一處偏僻、臨時建築物裡工作,但斯密特卻在接受採訪時說,ASML 計畫在 5 年內成為全球最大的光刻機供應商。
1980 年以來,尼康 (Nikon) 與 NEC 和東芝等巨頭合作成立了一個 VLSI 晶片財團,並得到日本政府的支援。NEC 更允許尼康拆開 GCA 的光刻機進行秘密研究,尼康在重新安裝時犯錯,最後被 GCA 發現。1981 年,尼康仿冒 GCA 的光刻機,推出便宜得多的 SR-1 光刻機。1985 年,尼康超越 CGA,在日本擁有 65% 的市場份額。
1986 年,半導體行業的衰退進一步深化,光刻機生產商都在掙扎,GCA 發展策略失誤,資金耗光後被收購。ASM 的大股東德爾·普拉多 (Arthur del Prado),對 “燒錢大王” 斯密特的耐心亦逐漸消失。此外,德國的西門子決定使用佳能 (Canon) 的光刻機,冷待 ASML 和同樣來自德國的鏡頭公司蔡司 (Carl Zeiss)。
1986 年,ASM 錄得創紀錄的 2,500 萬美元虧損,斯密特傾向由美國的Perkin-Elmer 和應用材料公司 (Applied Materials) 收購 ASML。1987 年 8月,斯密特選擇離開 ASML,他用了 3 年的時間,為 ASML 奠定了基礎,立志成為光刻機行業龍頭,並培養出 ASML 獨特的文化,包括開放和團隊精神等。
待續 …
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