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央自 2024 年 9 月 24 日推出刺激措施已一個月,筆者從媒體上整理了主要措施和影響,方便大家回顧及分析。
9 月 24 日
人行、國家金管總局及中證監 3 大金融監管部門罕見同台發布政策組合拳:降準、降息、降存量房貸利率、首創貨幣工具支持股市發展。記者會是在 48 小時前倉卒安排召開,反映救市取態有所變化。
人行宣布創設兩項新工具,一是「證券、基金、保險公司互換便利」(SFISF),首期額度 5,000 億元;另一是創設股票回購、增持專項再貸款,額度 3,000 億元。
創設「證券、基金、保險公司互換便利」(SFISF)
旨在支持符合條件的證券、基金、保險公司,可以使用他們持有的債券、股票 ETF、滬深 300 成分股等資產作為抵押,從中央銀行換入國債、央行票據等高流動性資產。此舉可大幅提升相關機構的資金獲取能力和股票增持能力。這項工具所獲取的資金只能用於投資股票市場,首期 5,000 億元,還可以再來 5,000 億元,甚至可以搞第三個 5,000 億元,即 1.5 萬億元。
人行將調降存量房貸利率 0.5 厘,降準 0.5 個百分點、調低政策利率 0.2 厘、估計發行特別國債,向四大行注資 1 萬億元以上,增強六大行核心一級資本。
其他措施:正研究創設平準基金、擬發 1 萬億特別國債,用於刺激消費,部分將向兩孩家庭提供每孩每月 800 元補貼、計劃單獨發行 1 萬億,助地方政府解決債務問題。
恒指收 19,000 (+753),全日成交 2,424 億元創 2 年高。對冲基金大舉買入中國股票,錄得 2021年3月以來最大單日淨買入。
9 月 26 日
政治局會議一般 4、7、12 月專門討論經濟,罕見 9 月突然召開,突顯「救市」迫切性。此外,習近平指示要降存金率,實施有力度的降息,促進房地產止跌回穩。這趟「救市」跟以往不一樣。
在美上市的 iShares 中國大型股 ETF (FXI) 23/9 成交僅 12.2 億美元,但 24/9 成交錄 50 億美元,打入 20 大美股活躍成交,非常罕見,成交額遠超盈富基金。
恒指收 19,924 (+795),成交 3,028 億元,國指創十連升紀錄。港股通成交 1,084 億元,創開通以來最高。除北水外,環球資金蜂擁而至。
9 月 27 日
中港股市上升主要是情緒改善、回補空倉,外資倉促湧入,未及選股,直接掃 ETF。高盛形容「這次不同以往」,呼籲參與。對沖基金經理泰珀 (David Tepper) 第二季減持中資科技股,但已翻手買入,揚言掃入所有與中國相關的資產。
上交所系統因大量成交而出現「塞單」現象,滬指報 3,087 (+2.9%),兩市成交 1.46 萬億,創 3 年新高。恒指高見 20,743,成交 4,457 億元歷史新高。
9 月 30 日
多家券商國慶假期加班開戶,國慶及周末照常營業。
滬指收 3,336 (+8.1%),全日交易 2.6 萬億元,打破 2015 年 5 月 28 日的 23,576 億元歷史紀錄。恒指創一年半高位 21,133 (+501),成交金額創 5,059 億元歷史新高,北水成交創新高,北向及南向金額分別創 3,569 億元人民幣 及 2,087 億港元的新高。
十一前夕,港滙走強 7.7642,是 2022 年 12 月 5 日見 7.7617 以來最強。
10 月 1 日
外資看好,已由對冲基金、國際投行,再傳至長倉基金。貝萊德轉軚唱好「增持」,料中央將推重大財政措施。
10 月 2 日
外資繼續掃貨,昔日「低配」中資股的市場共識已被拋棄,造就互聯網股急升。橋水基金主席 Ray Dalio 稱如中國拿出實際措施比承諾多,中國經濟將走向一個歷史性轉折點。他將習近平的做法與 2012 年歐央行行長德拉吉「不惜一切」保歐元相提並論,最終解決歐債危機。
不少內房股單日爆升一倍,雅居樂 (#3383) 及世茂 (#813) 飆約 1.6 倍。申萬宏源 (#218) 暴漲 206%。
沽空佔比由 23/9 的 18.1% 降至 13.7%,淡友大舉投降。恒指 9 天 RSI 升至 95.62,是 1970 年 3 月以來最超買。
恒指收 22,443 (+1,310),成交 4,340 億元,史上第 3 高。
10 月 3 日
大摩表示,中資股已完成首階段 15% 反彈,現處第二階段。若公布實質政策,預計再反彈 10% 至 15%,但能否進入第三階段,視乎企業盈利。
恒指終止六連升,收 22,113 (-330),跌市成交縮至 3,103 億元,仍為今年第四多。
10 月 4 日
中資券商股成大贏家,芯片及通訊設備股發力,中芯 (#981) 升 29.3%,華虹 (#1347) 升 29.6%。
恒指調整一日後回升,收 22,736 (+623),成交 2,615 億元,自 24/9 累升 4,489 點或 25%。
10 月 5 日
高盛統計,中資股於 9 月份出現歷來最大單月資金淨流入。H 股佔約 47%,A 股佔約 30%,中概股 24%,過去兩周對冲基金配置中資股已回復至中位數水平。
台灣、印度及韓國分別流出 23 、14 及 10 億美元。日本流入 30 億美元,美國及歐洲流出 100 及 60 億美元。亞洲 (日本除外) 流入 150 億美元,當中以中國為主。
10 月 7 日
各大券商國慶假期開戶數創歷史新高,據報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加班處理開戶審核。多家券商已通知客戶 8/10 銀證轉賬 (銀行和證券賬戶的資金劃轉) 開放時間提前。
傳發改委明天 (8/10) 早上 10 時將公布 1.5 至 2 萬億元,甚至 6 萬億元的發債計劃。內地著名經濟學者任澤平預計「A 股開盤即收盤,可以早早下班」。
人行創設兩項新政策工具,被媒體解讀為「央媽無限量印鈔票直接下場炒股」等,專家呼籲「不要錯誤解讀央行的貨幣政策工具」,為近日股民瘋狂的情緒降溫。
中信建投澄清國慶長假期內有 140 萬人排隊開戶,呼籲投資者保持理性,不要被不實訊息所誤導。
摩根士丹利表示,25/9 至 2/10,外國基金流入 63 億美元,主要來自被動基金 60 億,主動基金只有 3 億美元。
截至 2/10,累計國外被動資金流入已突破今年高位,並回到 10/2023 水平。外資基金 9 月有 27 億美元流入中國股市,被動基金佔 38億,主動基金則流出 11 億美元。
恆指收 23,099 (+362) ,是 2022 年 2 月以來高位。
10 月 8 日
幾天前,從彭博、路透等外電,到瑞銀、大摩等投行,以至中國財政部科研所前所長賈康,均提及中央可能推出總額多達 10 萬億元的財政政策套餐,包括發行兩萬億元特別國債以刺激消費、化解地方債,及向二孩或以上家庭每月派 發 800 元現金補貼。任澤平更預言 A 股開市即漲停
國慶長假後,A 股復市全綫大幅高開,開盤逼近漲停,開盤 20 分鐘成交額破萬億,滬指一度升逾一成,高見 3,674。
發改委出動「一主四副」,主任鄭柵潔及四位副主任開記招,又特地安排英語傳譯,令外界期望高漲。惟發改委發布會未有驚喜,只額外帶來 2,000 億元建設投資額度,僅及盛傳的 10 萬億元之 2%,令市場大失所望。滬指漲幅一度收窄至 1.2%,午前重拾升勢,收 3,489 (+4.6%),滬深成交 3.45 萬億元創紀錄。
中央希望穩步上漲,而非類似 2015 年瘋漲後暴跌。金融監管兩度提示「銀行信貸資金禁入股市」,為股市降溫。
發改委主要職能是規劃建設項目,是用錢機構,不是派錢機構 (派消費券、補貼等內需及財稅改革屬財政部職能),市傳萬億元財政刺激方案,乃股民一廂情願,最終「反高潮」。
恆指 9 月中至 7/10,不足一個月急升逾 5,000 點。國慶長假完,北水回歸,惟發改委發布會未有驚喜,恆指低收 20,926,急插 2,172 點或 9.4%,創歷來最大單日點數跌幅,成交 6,204 億元創歷史新高。
港股通成交 2,803 億,創開通以來新高,唯實際淨流入僅 20.66 億元,其實很少。港元亦回軟,兌 7.7751,是 1/10 以來最弱,反映外資無大舉流入。
10 月 9 日
國務院早上 10 時公布財政部將於 12/10 (周六) 召開發布會。
憧憬令恆指低位彈逾 400 點,收 20,637 (-289),成交 4,270 億,北水淨流出 6.4 億元。
10 月 10 日
從 22/9 至 6/10,內地理財產品餘額減少 1.05 萬億元人民幣,投資者從固定收益資產撤資,轉投股市。
24/9 至今,已有超 100 家公司披露減持,有高管股東清倉股票。大行分析員唱好,交易員卻減持。散戶進場,大戶卻連續 3 天淨流出,金額龐大,分別 2,148、2,140 及 601 億元,這批「主力」令 A 股走勢不如預期。對沖基金沽出的中資股規模破紀錄,外資不僅平掉中資股長倉獲利,更增加淡倉倉位。
重陽假期前夕,恆指反彈 614點,收 21,251。
10 月 12 日
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在會上宣布提高政府債務上限,將推一攬子增量舉措,主要包括「增加債務額度化解地方隱性債務」、「發行特別國債支持國有大型銀行補充資本」、「疊加運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工具,推動樓市止跌回穩」、「加大支持保障重點群體,提升整體消費能力」等四大範疇。
措施側重於「定性」的文字描述,卻缺乏「定量」的數字細節。例如「較大規模」發行特別國債及地方專項債,但「較大」究竟有多大?又例如「增強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和意願」,但到底財政部打算花多少錢?
其實,財政部亦有苦衷,因涉及發行特別國債及擴大財政赤字,按規則須先交由全國人大審批。在答問環節,雖然藍佛安未能給出實際數字,但卻用「形容詞」再加上神態和語氣以助回答。例如被問及專項債規模,他鄭重表示,將會「『一次性增加較大規模』債務限額」,又將之形容為「近年來化債力度最大的措施」、「一場政策及時雨」。記者追問,他充滿信心地強調:「中央政府在舉債空間和提升赤字空間方面,都是有『較大空間』的。」
10 月 14 日
由於上周六的財政部記者會細節欠奉,恒指早段曾跌 558 點,收 21,092 (-159)。内媒財新指中國可能 3 年內發行 6 萬億超長期特別國債,刺激恒指夜期 1 分鐘內急彈逾 300 點。
10 月 15 日
盈富、國指 ETF 及 科指 ETF 均錄走資,共 12.1 億元。恒指收 20,318 (-774),主板成交 2,613 億,北水 85 億淨流入。
10 月 17 日
融創 (#1918) 於 16/10大升收 3.08 元,晚上隨即配股 4.9 億股,配售價 2.465 元,折讓近 20%。
住建部及人行等於記者會提及,以四個取消、四個降低、兩個增加的「組合拳」,推動房地產止跌回穩。年底前顯著提高「白名單」項目信貸規模增加至 4 萬億,預期更多項目納入白名單,新增實施 100 萬套城中村改造和危舊房改造等。
唯未提及具體目標,市場失望,內房股重災區,融創跌 27%、萬科 (#2202) 跌 17%。
恆指 2 萬關雖失而復得,但已連跌 4 日,今次升浪的大部分升幅已回吐,恆指收 20,079 (-207),成交 1,913 億,北水吸資 84 億。
10 月 18 日
「證券、基金、保險公司互換便利」 (SFISF) 正式啟用,首次操作金額 500 億元人民幣,佔首期規模 5,000 億元的 10%。共有 20 家機構參與,即日起可按規定向上市公司發放貸款,利率不超過 2.25 厘。
金融機構於發放貸款後於次季第一個月向人民銀行申請再貸款。再貸款首期額度 3,000 億,年利率 1.75 厘,期限 1 年可展期。首批申請額度已逾 2,000 億元。
人行推出貸款回購計劃,招商蛇口 (深:001979)、中國石化 (滬:600028)、中遠海能 (滬:600026) 等 23 間 A 股公司,宣布與銀行簽署協議,獲得專項再貸款的授信額度,用於回購或增持,涉資超 110 億元。另外,中遠海控 (#1919) 及 中遠海發 (#2866) 已獲批共 6 億元回購 A 股。
互換便利申請、貨幣政策落地及第三季 GDP 好過預期,恒指收 20,804 (+725),成交 2,591 億,北水走資 31 億元。
10 月 21 日
人民銀行公布,10 月份 1 年期、5 年期以上 LPR 均下降 0.25 厘,分別從3.35 厘及 3.85 厘、降至 3.1 厘及 3.6 厘。這是今年內第三度下調 LPR,也是歷來 1年期 LPR 降幅最大的一次,
中國銀行已與近 100 家上市公司達成合作意向,並向 32 家上市公司明確貸款承諾,上周六已與中國石化 (#386)、中遠海能 (#1138)、中遠海控 (#1919) 等 6家公司簽署回購增持貸款協議承諾。
中金公司公布,已達成互換便利下的首筆質押式回購交易,首次買入股票,質押券為 2024 年第一期互換便利央行票據。
匯金增發 150 億元「24 匯金 MTN007」及 90 億元的「24 匯金 MTN006」,今年內累計發行債券已達 2,070 億元的年度新高。匯金已入市增持國有大行股票及 ETF 等。
10 月 22 日
內媒指國泰君安已提交用於互換便利的首批質押資產,並完成互換便利全市場首單國債換入交易,質押資產為一籃子股票組合,
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建議發行 2 萬億元特別國債,支持設立股市平準基金。並認為應盡快實施更具擴張性的財政政策,建議財政部在本月增發 1 萬億元特別國債,明年上半年再加碼 4 至 5 萬億元。
中金公司首次運用互換便利入市買股票的消息刺激下,滬指收 3,285 點,升0.5%。恒指回歸平靜收 20,499 (+20),成交 1,548 億。
(風險提示:以上觀點僅為個人看法,不代表所在機構的官方立場與預測,亦並非任何投資建議,本文目的只為傳遞資訊。本人不保證文中全部或部分內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或及時性。
版權聲明:本文已註明資料及圖片的來源及出處,若涉及版權問題,請通過電郵聯繫本人。)
Leave A Comment